Rewrite: What makes humans human?

有人跟我說,上一篇的文字內容不夠直白,像是雕琢過許多回,有點襖口,有點難以輕鬆地、直覺地閱讀。所以,我打算改寫一遍,用自然的語言重新表達一次。 -----

以下的內容,是在看完了兩部電影:《Life of Pi》與《Les Misérables》之後寫下的,融合了對兩部片的感想、與生活上的一些省思,而成的文章。

我想先談談:何謂「美好的世界」?

常有言道,過往的美和逝去的種種讓人懷念、憐惜,與今日的事物比較,只感覺現在擁有的略嫌失色。然而,我認為所謂最美好的時刻,只存在當下,存在於心中擁有希望,並且意圖為那希望付出而渴望產生成就的時候。那些已經過去的,蒙上了層面紗,致使有些細微處被忽略了,因此而所見到的美,因為受限於視角,並不全面,也可能離當時的真實很遠。無論如何,當我們的目光望向遠方,快過時間的速度,看向那期盼的未來,同時心中懷著希望、信心去相信幸福終將會實現,那麼,現下就是最美麗的瞬間

當我們的眼睛看準那最終的目標時,我們就會走在朝向它的路上。緩慢的步伐也許看起來相當渺小,卻是真實地、每分每秒都在成就什麼的。

---

我認為「意義」是人的最基本的組成,它構成了我們最核心的部分。先有意義,我們才有需求、慾望。在這更之上呢,我們有接續地產生自然而然的作為、感覺嗎?若這動作、感覺是斷裂的,有種不連續感,這就是種「假」的感覺。時常感覺如此,身體、心理都容易勞累,也難以一直堅持、支撐下去,若持續如此的狀態,則人是有可能毀滅的。

尋找「意義」也許得花相當多的時間、精力,但畢竟它是我們維繫生命的重要思想,考量其效益,是絕對值得的。所謂的「真」便建立在這之上,尋得意義,並認識自己,嘗試做自己最忠實的朋友,與自己溝通,建立一種身心靈合一的緊密關係。這件事情重要的原因在於,世界上充斥著何其多的選擇、教條、耳語,這些外在的叨擾又常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變幻著。面對這多變、混亂得外在環境,我們要如何在其中生存、自保,並維持一種相對寧靜的狀態?試著做出取捨、平衡內心與外在,是唯一的辦法。但要做得好、做得真正讓自己心安,必需先有充分的認識自己,才能在這難以捉摸的混亂中,循著心所嚮往的方向,走得長、走得久、也走得穩。

不斷尋找意義、與自己相處認識的過程中,一套自己的信仰將會產生,在我們遇到大小危難時展現如神力般的幫助。面對內心的問題,這信仰會幫助你,它也會與你一同成長、變化。它是什麼?對於世界上許多未知的事物、無法確信的現象,你有一套你相信的解釋嗎?如果有,那就是你的信仰。我們每個人以為的真實,視各自信仰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的面貌。我們無法知道真正的真實是什麼樣子,那些在腦中所映出的畫面,不過是我們的心揀選出一些真實的片段,加上解釋,全部串連起來後,最終形成與信仰符合、不相違悖的畫面。

信仰慢慢建立時,我們也得一併培養、強化自己的信心。不要畏懼表達自己的觀點,換句話說,毋須害怕從自己的角度來談論事情。我們所有人,都是各自身體上所有的感官「唯一且最全面的接收者」,旁人也許可以替你有所猜測,但是別忘了,站在最有利位置人的是自己,我們自己比任何人都更容易接近、認識、理解自己。

不過,儘管有了一路千錘百鍊而來的自己的信仰,也別忘記,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可也都有呢。有時人會將自我侷限於自己所認同的價值當中,限縮了接觸多元的可能性,好像世界上只存在一種方法一樣,只有一條唯一的路才能達到那盡善盡美的境界,甚至連對那最終點的想像,也只存在一種。但是,「多元」是真實存在的,地球上各個角落或大或小的變動,彼此相互影響、形塑出千奇百怪的你、我、他她他她。因此,當提到包容、接納異己時,那絕對不是空話或場面話,我們要認真地去體認多元的存在。

更進一步的,我們要身體力行的的去鼓勵多元,營造多元的環境,make it happen. 因為有了多元,人們得以相互參考、比較,避免盲目、無知、侷限。在這參酌其他的可能性時,我們要理智地思辨後,再去相信。多元的環境所提供的眾多選擇,對此,我們毋須為自己設下限制,應該勇敢、大膽地追尋。在這尋求意義、信仰的道路上,沒有唯一的最佳解,只有奇妙的動態平衡與多元的可能性。

加油,多想想會很有幫助的。在從大學畢業前的最後一個學期,還有點難得的大四空閒,好好利用。

What makes humans human?

寫在看了 Life of Pi 與 Les Misérables 之後。 我想先談談美好的世界。

常有言過往的美,逝去的種種讓人懷念、憐惜,與今日相比只覺略嫌失色。但是,我認為最美好的時刻只存在當下,於心中擁有希望,並意圖付出成就作為時。已經過去的,蒙上了層面紗,有些細微處被忽略了,以為的美形成於受限的視角。然而,當我們望向遠方,快過時間直達那信念中的未來,懷著希望、信心相信幸福終將實現,則,現下就是最美的瞬間

看準那方向,我們都在路上,一步一步看似渺小,卻真實地在成就什麼。

「意義」為人的基本,因著這意義,我們有所求、所需,其後,是否因之而產生自然的作為、感覺?若是斷裂的,則會有種假的感覺,易累、易辛勞,難以堅撐下去,持續如此,則毀滅是可能的。

也許得花相當多的時間、精力才能尋得這維繫己身的思想,但相比其效益,絕對值得。「真」便建立在這之上,忠實地做自己的朋友,回應她滿足他與她溝通相處與他彼此瞭解,建立身心靈合一的聯繫。世界上充斥著何其多的選擇、教條、耳語,同時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變幻著,如何平衡、取捨必先仰賴對於自己的認識,才能在這難以捉摸的混亂中循著心之所向,走得長走得久、走得穩。

一套自己的信仰將會產生,在排除萬難時展現神力。面對內心,一切都在於相信與否。對於生命中未可知、無法確信的部分,是否有所信仰?真實,端看我們賴以為生的信仰為何,而有著不同的形象。真實不為我們所見。我們腦中所映出的,不過是將我們揀選的片段,附上解釋,串連後而終成可令自己滿意的畫面。

信心也得一步一步培養、強化,不要畏懼從自己出發。各人都是身體上所有感官、受器的唯一且最全面的接收者,旁人也許可以有所猜測,但站在最有利位置的是自己,更易於接近 我的真愛。

不過,儘管有了一路千錘百鍊而來的自己的信仰,或也別忘了,每個人可也都有呢。有時人會將自我侷限於某種價值或敘事當中,限縮了多元的可能。好像只有一種方法一樣,才能達到那盡善盡美的境界,甚至連對那最終點的想像,也只存在一種。但是,多元真實存在,來因於所有或大或小的變因。因此,當提到包容、接納異己時,那不是空話、表面話,是實質地去體認多元的存在。施行它、執行它,make it happen.

因為有了多元,避免了我們的盲目,我們要理智地思辨後的相信。眾多的座標、指向、參考可以給予我們角度、方針,交給我們世界的部分,而將其轉換成自己的過程中,拆解、融合、再檢索也是可能的。毋須設限,勇敢追尋。沒有唯一的最佳解,只有奇妙的動態平衡。

加油,多想想。在這大學的最後一學期,還有點難得的空閒。

美滿生活目標之路途中的想想

生活,我們追求著美滿的生活。 這應當是我們所有人的最小共識了吧(擷取自最小公倍數的概念)。一天一天的行為,無不為著這目標而努力著,為著自己,有時也幫幫他人。全國關廠工人連線最近的臥軌行為也正是朝著這目標而努力的手段。

朝著同一目標而前進時,彼此叫罵,甚或誰與誰的利益彼此侵害,大概是我們最不願看到的事。基本的禮儀是可以做到的,其上呢,關懷的心理是可以盡量去維繫的。

我們沒有那麼不同。

From a birds eye view, I can see we are family.

From a birds eye view I can see, you are just like me.

It's not hard for me to love you

Hard for me to love you

No it's not a difficult thing.

It's not hard for me to love you

Oh I really love you Unconditionally.

- Jason Mraz < The World As I see >

事前多想想,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We can do things better after thinking it over and over,   and thoroughly.

真的,常常我們都太乖了,按照書表操演。這樣的事務誰都會,訓練過了都會,腦子的用途不在這,有沒有辦法在這其中 add value 進去,這才是最重要的地方。讓人來做機器可以做的事情,是很浪費、可惜的。

即使在僵化,都能產生一絲創意。這火花迸現的空間,應當被容許、被創造。小小的一個島上,基數已經比別人小了,卻還籠住了思想,豈不是在斷自己的後路嗎?

加油,多想想。

如何報名 宏達電 HTC(2498)法說會?

今早心血來潮,想說來報名個宏達電的法說會聽聽。

一來,一直對智慧型手機這領域相當有興趣,二來,也想聽聽宏達電的近況,不知道會不會有些什麼預測、計畫也說不定。(雖然可能不會在這次的法說會裡提到...?)三來嘛,近來參加了幾場的法說會,順便也想來見識一下像宏達電這樣規模的公司,或許會有什麼奇特之處?

有關這場法說會的訊息如下:

Q4 2012 HTC Corporation Earnings Conference Call
February 04, 2013 3:00 p.m. TWT

至於,如何報名呢?
請按以下步驟慢慢來,即可進入囉~

*注意:粗體字英文版名稱,粗體字後的括弧內為中文版名稱

一、進入 宏達電 HTC 全球官網,網址:http://www.htc.com/www/

*注意:是英文版網頁唷!(其實中文亦可,但在第五步驟時,須切換至英文
二、進入 Investor (投資人) 頁面,網址:http://investors.htc.com/
在官網(無論英文版/中文版皆是)頁面的最下方,有一橫向列表(如下圖):點選「Investor」(投資人)。

三、進入 Events and Webcasts(活動與線上法說會) 頁面(方法有二)
1.在 Investor (投資人)頁面的左方,有一直向列表(如下圖):點選 Events and Webcasts(活動與線上法說會)。

2.在 Investor (投資人)頁面的最下方,有一橫向列表,列示了最近的訊息。這次的法說會,剛好出現在最右側的欄位中,亦可直接點選活動名稱,進入活動。(直接略過第四步驟,接續第五步驟。)

四、進入 此次法說會的 Event Details(活動詳情)頁面

進入 Events and Webcasts(活動與線上法說會)後,即可看到 Events(活動)頁面(如下圖):點選我們要參加的活動「Q4 2012 HTC Corporation Earnings Conference Call」(2012年度第四季財務報告 – 線上英文法人說明會簡報)。

五、進入 Webcast(線上法說會)

進入 Event Details(活動詳情)後(如下圖):點選 Click here to webcast,並在下個頁面填妥相關登入資訊。

*注意,使用中文版網頁者請切換成英文版(如下圖):點選 English。

最後,就進入 Webcast(線上法說會) 啦!(截圖時會議還沒開始XD)

讀法緒時有感

我們無法脫離社會、人群思考。
我們身在社會中,受社會影響,也影響著社會。做決定時,判斷時,相干的,應一併思考。
我們身在人群中,各式可能的分類中,在某些角度方向上享受著並承受著相同的什麼,此也應一同慮及。

像是後藤新平在統治臺灣時所用的策略,生物醫學式的,將整個臺灣視為一個有機體,加以研究、調查並制定出適地性的方針與政策。 
同時,對於這些多元的認識,也能幫助我們面對等者、不等者。
社會在初始的狀態上是不可能等的,但為了達到立足點、機會的均等,我們必得先認識、瞭解並承認差異的存在。
不是說站在一個中立、中性的角度上,運用中立、中性的思考便能達到平等。
消極性的不作為,另一面而言就是在積極性地維護既得者。 

我們要深入認識多元致其核心、周遭,並讓多元都有相似發展的可能,再造多元。

末日省思

「我能做什麼?」甚或「我想做什麼?」都是值得一而再,再而三想過的問題,也許每動一次腦袋皆能有所體會,或產生新的領悟也不一定。廣受矚目的末日也許已過,然而,多想,再想,必是好的。因為,末日隨時可能到來。 凡有心者,皆能創造末日。無論是藉著遠古時候的遺跡、文獻,或是明天來不及準備的期末考,你我都可以穿鑿附會出一些末日。她隨處可見、垂手可得,究其分別,在於程度與性質。大部分我們所稱的末日,例如前陣子剛經歷的,影響是小的,性質是心理層面上的,算是虛幻不實的概念。她們不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實質的侵害,亦不會對當前的生活產生立即性的衝擊。對信者,也許影響巨大,然而,實質上的影響一樣是微乎其微的。

我認為,真正的末日,是死亡。無論從何種角度觀之,她必然會對我們目前的生活造成全面性的改變,所有正在進行中的事物,戛然而止。同時,人類仍尚未擁有可以逃脫此運的技術、機會,皆有必須面對的一天。不過,如Steve Jobs所言,這很可能是生命中最好的發明,因無關緊要的事情,在她面前無所遁形。

“… almost everything —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 all pride, 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 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 - Steve Jobs 

面對末日,使我們認清人生中最核心的意義。此即生命中熱情之所在,那些做了使我們真正感覺有活過的事物。在心靈的層次中有此底,朝著此方向邁進,價值、目標信手拈來。所謂的意義何其重要,一生的所有,無不建立於其上。 小時候,曾經過一個故事,其中的片段是:「兩位天使正在對話,一位較為年長,另一位則年輕許多。年輕的那位,手指著地面上一位辛勤勞動的人,開口問道:『每天他都要如此辛苦、賣命的工作,換取金錢,然後花掉,又繼續每天工作。但是,他不是終歸一死嗎?為什麼還要繼續這樣下去呢?』」這裡,意義顯現了她的重要性。

「生活無以為繼,如果沒有目標。 目標無法存續下去,如果沒有一點對自我角色的認知。 角色無法一直扮演著,假如找不到其中的價值。 價值之前,得有意義。」 - Yenting Lin 

意義如何尋得?持續、耐心地與心溝通,並認識自己。觀察自我的情緒、夢境、習慣,那些細微的反應,探索埋藏已久的過往。先與自己有所交流、理解,知曉自己從何而來,如今的種種其來有自,而我們必須知道為什麼,進而與心連結,某種程度的身心靈合一。認識自己不是空話,必須身體力行的時時執行,這是意義的基礎,但不是全部。多看、多談、多問、多想,再多想,心會知道,你會知道。

“… and most important,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 Steve Jobs 

尋得其意義者,是這社會真正所需的。須謹記在心的是,填補需求不是第一優先,自身的志願才是,這次序是很重要的。縱然我們的經歷中,經常得面對來自各方的價值評斷、期許,也許過程中內化了某些部分,行動時受到些許制約,但別忘了,真正行事時仍在個人,個人仍然掌握最終的定奪。若最終目的是為了回應外界的期望,相較之下難以維繫,心力憔悴、心靈空虛是可能的。這樣的存在,即使填補了世界上某個缺位,也僅是形式上的,缺了實質。

地球上充滿各式各樣的問題,龐雜而繁瑣,可能彼此糾結、互為因果,非一朝一夕得以有所進展。面對成就之路的漫長與曲折,途中可能徬徨、遭遇困難,而逃避、心生畏懼。然而,當具備了真切實在的內在,我們較能達到心靈安定的狀態,並對自我信任,因此較能有所本的堅持,砥礪而前。最終的解決,會顯現在這樣的努力下。

末日警醒世人,使人們積極。她幫助我們揀選出最具重要的部分,而自己也當留心。外在的一切以冠冕或是枷鎖的形式加諸在你我身上,但在個人最終的意義之前,愈磨愈雪亮的雙眼將有能力明辨。誠然,對於哺育我們的社會、大自然,所有人皆負有責任;結構上的壓力,限縮了個人的選擇,但在核心的部分,那成為初衷的意義,要抓緊、要銘記。而其後的延伸,都會是好的延伸。

認真生活的人多了,苟活的人少了。積極的人多了,消極的少了。漸漸地、緩緩地,驚喜、光采在四處萌現。世界,也慢慢地變好了。時時省思,謹記於心。

「我們應有意識地作為,知曉自己的所做為(ˊ)何、為(ˋ)何?」  - Yenting Lin 

最後,以此作結,與世人共勉:

“Watch your thoughts, for they become words. Watch your words, for they become actions. Watch your actions, for they become habits. Watch your habits, for they become your character. And Watch your character, for it becomes your destiny. What we think, we become.” -Margaret That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