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有感:反旺中

時間:2012.12
Tags:禮貌、旺中、反壟斷

*禮貌 

        我想界定一下我認為的禮貌: 
        其一,是「尊重」。認識到人與人之間所各自擁有的平等、自由、人格權利,不得受任意的侵犯。 
        其二,為「語氣溫和、謙恭」,是指對話、交談時的語氣,一種外觀上令聽者產生的感覺,這可能也是禮貌涵蓋的範圍之一。

 #尊重 

        好像沒什麼好談的,我認為幾乎所有人都有做到這點。除了有質疑說社會人士不宜在立法院接受備詢,但這在相關的論證裡有提到,這是憲法所認可的,或是有立委以雙重標準面對他人與己身的言論。

 #語氣溫和、謙恭 

         這邊想分幾個子題談談。

 一、同理心 

        我的人生相當幸福、順遂,很少遇到壓迫、無力的困境、有苦只能自己吞的景況。慢慢長大,我認識到並非所有人都與我一樣,曾經,聽著一些人的故事、經驗,我想像、試圖理解(用我的幸福經驗來拼湊圖像)。因而,我瞭解,身處境遇困難的人們,窮盡辦法意圖改變現狀卻無成果時,只能漸次的選擇其他手段來發聲,這時,常常並非主流社會所習慣的溫和、謙恭。 
        過去的種種塑造了今日的你我,無論是習慣、態度或價值觀。有的人自身擁有類似上述的經驗,或有的人常有機會與此類過往的人們相處,諸如此類的因素可能對其造成影響,成就了些許主流社會所不樂見的行動。我以為的陳為廷便屬此類,因此,當我觀看他的發言時,我試著同理,覺得可以接受。

 二、身分

        我們隨時都有著各式各樣的身分/角色:子女、伴侶、朋友、學生、公民、選民、國家的主人、、、。我們不會只有一種身分,一個事件、情境中,也可能是帶著多種身分下進行的。以下想談其中兩種,陳為廷在備詢台上發言時所帶有的身分/角色:

 (一)學生 
        這兒是談到,社會上對學生有期望,譬如:學生面對老師、長輩時,應具備禮儀、態度溫和、謙恭。 
        有些地方,學生與老師的之間的關係,並非如中國古訓所言的「尊師」一般,事實上,更接近於「(學生)付費使用服務 vs(老師)提供服務」的關係。可以想像,這與在大多數臺灣人的生命經驗有所差距。有對錯嗎?我認為沒有,這是文化上的差異,當然,身在臺灣則應該對熟習臺灣文化的臺灣人予以理解、體諒,但我們也得意識到,「尊師(或稱獨尊師)」並非總是被認同的概念。

 (二)公民 
        身為中華民國的公民,即有表達意見的自由。我認為,在備詢台上,陳為廷便是在行使其受憲法所保障的權利,他表達他的意見、想法,供委員會中的立委參考,同時,在這過程中,他並未涉及「公然侮辱」或是「毀謗」,依此,他的行為我認為是合宜的。

 三、目的 

        聯合報先以頭版刊出了此議題,其他媒體在隔日才繼而有相關的報導。我好奇,聯合報背後的目的是?我想到了幾個:
        (一)重視社會上的禮貌、禮儀、態度問題。
        (二)基於傾向國民黨的立場,對抗民進黨立委在委員會的表現。
        (三)視此波運動、能量、群體不祥,趁早處理。
        (四)衝銷量、關注度。 
        當然,其中的因素可能是綜合性的,但依然,這問題是重要的。當焦點被導向這裡時,得利者是誰?誰因此而直接、間接地獲益?又有誰是此波交鋒的受害者?想想這幾個問題,也許可以對背後的目的有更精準的猜測。

四、壓迫 

        民主制度(相較於君主制度、菁英寡頭制度等)的可貴,其中一點:「可以使有權者認 真、乖乖地傾聽無權者的聲音。」不過,這不代表這句話真有全然地被實踐。 
         有時候,透過一般的管道,有權者沒有(或不願)回應無權者的訴求,因此,對無權者而言,既無優勢地位、行政權力與資源,只好採取較為激烈的手段。這時,有權者提出,應以「理性、和平、溫和」的手段來表達意見,才是比較好的,那,這豈不成為了一種壓迫嗎? 

*時事的其他部分 

很多人因為新聞,所以關注,開心 

        我樂觀地相信(但目前無法證明),在媒體的報導後,會有更多人開始關注這個運動,同時,可以一起進入這個論述裡面來思考問題(網路上唾手可得的長篇文章),無論是正面的──可以凝聚成力量,或是負面的──成為經驗,都能協助運動的發展。

議題設定與四兩撥千金 

        然而,透過這次的媒體報導,我們可以發現,媒體在「議題設定」的能力上是相當有份量的,市佔約四分之一(以平面媒體而言,粗略估算)即可發揮影響力,達到「四兩撥千金」的效果。隨著能力而來的,是責任,最近發生的事情是一個很好的案例,讓人們再次知道,若是為了更大的目標而降低對責任的意識,後果是對整個公民社會的傷害。

對於觀念、規範的適用 

        我們都持有著一些標準、規範、價值,不過,在適用到社會中的現實時,這絕不會只是一個把數字套入公式的過程,它會是動態的、仰賴眾多相關因素、考量的,一個涉及思辨的過程。誠然,首先我們得先確認這最終的目的為何?是為了更崇高的價值、意義?如此,方向明了,適用的過程才不會顯著偏誤,反誤了目標。

最後,一起加入吧! 

        也許,這次的事件代表著一股能量逐漸成形而被重視,也許,這也說明著你我的加入更形重要。也許,也許,在各自的崗位上一起加油吧!

Who Has Soul? The System or We?

Each of us possesses a tangible, living soul. The System has no such thing. 

We must not allow The System to exploit us. 

We must not allow The System to take on a life of its own. 

The System did not make us: We made The System. 

電影:Inside Job / 黑金風暴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side_Job_(film) 
http://www.imdb.com/title/tt1645089/ 

所謂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像是擁有了靈魂一般地,有意識的行動。

透過他在各個領域的代理人/化身(律師、經濟學家、營業員、董事會、財政部長、、、等),fulfil it's philosophy.

 “Between a high, solid wall and an egg that breaks against it, I will always stand on the side of the egg.”

Think of it this way. Each of us is, more or less, an egg. Each of us is a unique, irreplaceable soul enclosed in a fragile shell.

This is true of me, and it is true of each of you. And each of us, to a greater or lesser degree, is confronting a high, solid wall. The wall has a name: It is The System.

The System is supposed to protect us, but sometimes it takes on a life of its own, and then it begins to kill us and cause us to kill others – coldly, efficiently, systematically.

人們信奉他、遵循他,受他制約、受他引導,最後,我們的生活也被他掌握、控制了,甚至有一天,被他破壞。 
一天一天、慢慢地,透過教育、傳播科技、制度、演講,他逐步侵入世界的各個環節中,植入他的思想,漸次地,讓世界變成他想像中的樣子。 
我們也如此依循著,不知不覺地,溫水煮青蛙似的,最終成了籠中了,而還不知道籠的存在。

We are all human beings, individuals transcending nationality and race and religion, fragile eggs faced with a solid wall called The System.

To all appearances, we have no hope of winning. The wall is too high, too strong – and too cold.

If we have any hope of victory at all, it will have to come from our believing in the utter uniqueness and irreplaceability of our own and others’ souls and from the warmth we gain by joining souls together.

機會、希望仍舊存在,不會消失,也不會沒有。 

我想我們得先真切地意識到:我們是人,我們,才是那最終的價值承載者。

答錯的小朋友

今天在校慶的校園導覽的遊戲攤位上值班,負責招呼前來參加闖關遊戲的大小朋友們,有一個題目是:

台大校徽

台大的校徽(如上圖)由三個主要的圖像所組成,分別是:傅鐘、椰子樹、雷紋(外圈)。請問,何者與台大希望學生「規律、準時、生活態度不隨便」的期許最為相關?

相信應該很多人都可以迅速地回答「傅鐘」作為答案,取其「鐘」的象徵意義。

但我發現,許多年紀較小(小學低年級,或更小)的小朋友,常也能快速地做出回答,卻不會指向「傅鐘」(有幾個指向了「雷紋」),或是,簡單的說,他們答錯的機率很高。

我想,這是小朋友們與這社會、文化的連結尚還不如我們深遠的緣故。人們長期浸淫在某文化之中,漸漸將各式各樣原本不大相關的元素連結,形成概念,內化,成自然。「鐘」與準時、規律等意義本是無連結的,透過教育、耳濡目染之下,我們學會把它們連在一起,如此則方便我們與他人溝通、相交,甚或有助考試。

然而,這多少是有損創意的,假如我們太習慣去使用這些連結,視其為當然的標準、存在的話。單選題的遊戲設計,讓小朋友們在選擇「雷紋」時得到了錯誤的結果,一題、兩題、三題下來,如此的回饋會不會對他造成影響?他會不會想,Why the world don't make sense? And so?

我們能接受多元的存在嗎?甚至,存在於任何一個小角落?效率重要、效益重要,但如果過於著重這兩者的話,我想機器人即可勝任,毋須人類登場,我們的用處,在於那一點點點的「不一樣」、「差異」,That's what make human human。

回應 to 賈柏斯十誡

賈柏斯的十誡:文章請點此

我認為作者撰寫本文,最終指涉的對象應是新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二者的思想深入我們生活中的大小角落,在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社會上等大小角落展露無疑。Steve Jobs 身為這思潮底下的優勢人物,即所謂的人生勝利組,甚至在其中達成了任何人皆無法想像的成就,堪稱世界第一人也不違過,在此則成為了作者欲表達其觀點的最佳候選人。 

我同意,科技的確非中性。畢竟,我們任一人皆受各式各樣的意識型態所影響,因此,我們的思想、行為,以及行為帶來的效果,甚或我們產製的商品、規範、制度等,所有的一切都逃不出意識型態的影響。 

然而,關於影像越界(p.18 末二段 與p.19 首段)我則有些不同的意見。當一個訊息能夠透過更多的管道進入我們時,對理解、記憶都是相當有幫助的,更好的理解與吸收是我們所企求的。好啦作者在這裡似乎沒有要反對這個,他擔心的是因為過度強調這類型資訊的吸收,會導致人們欠缺理性的思辨與深度的內涵,但這個論證太太太簡略了。另外,這段落的起頭談到 Microsoft 剽竊 Apple 的圖形介面,咳,關於這種(非常)容易引起爭議的事情,還是少碰觸為妙。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新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諸如此類的意識型態,促使我們努力追求獲利、成長,同時也信奉私有財產制、市場機制、小政府、個人責任個人擔等想法,因而人們傾向為競爭而提昇效率、降低成本、開放市場、增加並強調個人的選擇等。這類意念與過去我們所懷抱的價值有衝突之處,也許審視自身(或是融入這思想已久的自身)有些困難,但當我們望向原住民們在接受現代國家體制的招撫時,便能略知一二。

有意識地作為,是我目前所能想到的個人最佳解。那即是:「在動作時,意識自己的作為為何、為何?」

Accounting & Me

終極會計專題
劉心才老師

【Question】

  • Why you chose this class or your major? 
  • What do you expect from this class? 
  •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accounting? 
  • Anything else you would like me to know about you? 

【Answer】

       高中三年級的時候,我期望自己未來至少擁有兩種觀點:政治與經濟,兩種的意思是為了使自己不致偏狹,不會滿腦子被某種思想所填滿而忘了我們其實可以從很多的角度來瞭解世界,兩種是最低底線,有多更好。在選填科系時,由於分數的緣故,我選擇了可以助我瞭解經濟、商業的會計學系,作為我切入這塊領域的一項工具。

       截止目前為止,我認為會計的確在某種程度上,好似商業活動中人們交談的語言,欲在其中評量、溝通、互動,少不了對她的一點瞭解。It serves to the system. 她的影響力可以說是巨大的,但同時,因為太多東西依憑著她,所以她很難改變,像憲法一樣的剛性存在。如果想藉由她來對整個 system 產生些正面的影響,可以,但緩不應急、不夠直接、也無暇應付。她很重要,是工具性的重要,而到了今天,我發現我對她的興趣,也僅止於作為工具般的瞭解。

       對於這門課,我希望能學習到幾大主題背後的精神、目標,以及其相關的基本概念、計算方式。此外,我也想認識老師,認識老師的所學、專長及興趣。一方面增進我對會計的瞭解、掌握,一方面也希望能開拓視野,藉他人使自己成長。 

       最後,我想,上方的文字多少展現了點自傲或是過份的自信,但我跟大多數人一樣,不希望自己成為像是螺絲釘般的存在,或至少是個往我所希冀的方向前進的小螺絲,所以我以自己的一點點見識,鄙夷了些什麼,嚮往了些什麼,縱使現下的我仍然徬徨與茫然,彷彿身在迷霧中不知該向何方位邁步,我擁有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