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有感:反旺中

時間:2012.12
Tags:禮貌、旺中、反壟斷

*禮貌 

        我想界定一下我認為的禮貌: 
        其一,是「尊重」。認識到人與人之間所各自擁有的平等、自由、人格權利,不得受任意的侵犯。 
        其二,為「語氣溫和、謙恭」,是指對話、交談時的語氣,一種外觀上令聽者產生的感覺,這可能也是禮貌涵蓋的範圍之一。

 #尊重 

        好像沒什麼好談的,我認為幾乎所有人都有做到這點。除了有質疑說社會人士不宜在立法院接受備詢,但這在相關的論證裡有提到,這是憲法所認可的,或是有立委以雙重標準面對他人與己身的言論。

 #語氣溫和、謙恭 

         這邊想分幾個子題談談。

 一、同理心 

        我的人生相當幸福、順遂,很少遇到壓迫、無力的困境、有苦只能自己吞的景況。慢慢長大,我認識到並非所有人都與我一樣,曾經,聽著一些人的故事、經驗,我想像、試圖理解(用我的幸福經驗來拼湊圖像)。因而,我瞭解,身處境遇困難的人們,窮盡辦法意圖改變現狀卻無成果時,只能漸次的選擇其他手段來發聲,這時,常常並非主流社會所習慣的溫和、謙恭。 
        過去的種種塑造了今日的你我,無論是習慣、態度或價值觀。有的人自身擁有類似上述的經驗,或有的人常有機會與此類過往的人們相處,諸如此類的因素可能對其造成影響,成就了些許主流社會所不樂見的行動。我以為的陳為廷便屬此類,因此,當我觀看他的發言時,我試著同理,覺得可以接受。

 二、身分

        我們隨時都有著各式各樣的身分/角色:子女、伴侶、朋友、學生、公民、選民、國家的主人、、、。我們不會只有一種身分,一個事件、情境中,也可能是帶著多種身分下進行的。以下想談其中兩種,陳為廷在備詢台上發言時所帶有的身分/角色:

 (一)學生 
        這兒是談到,社會上對學生有期望,譬如:學生面對老師、長輩時,應具備禮儀、態度溫和、謙恭。 
        有些地方,學生與老師的之間的關係,並非如中國古訓所言的「尊師」一般,事實上,更接近於「(學生)付費使用服務 vs(老師)提供服務」的關係。可以想像,這與在大多數臺灣人的生命經驗有所差距。有對錯嗎?我認為沒有,這是文化上的差異,當然,身在臺灣則應該對熟習臺灣文化的臺灣人予以理解、體諒,但我們也得意識到,「尊師(或稱獨尊師)」並非總是被認同的概念。

 (二)公民 
        身為中華民國的公民,即有表達意見的自由。我認為,在備詢台上,陳為廷便是在行使其受憲法所保障的權利,他表達他的意見、想法,供委員會中的立委參考,同時,在這過程中,他並未涉及「公然侮辱」或是「毀謗」,依此,他的行為我認為是合宜的。

 三、目的 

        聯合報先以頭版刊出了此議題,其他媒體在隔日才繼而有相關的報導。我好奇,聯合報背後的目的是?我想到了幾個:
        (一)重視社會上的禮貌、禮儀、態度問題。
        (二)基於傾向國民黨的立場,對抗民進黨立委在委員會的表現。
        (三)視此波運動、能量、群體不祥,趁早處理。
        (四)衝銷量、關注度。 
        當然,其中的因素可能是綜合性的,但依然,這問題是重要的。當焦點被導向這裡時,得利者是誰?誰因此而直接、間接地獲益?又有誰是此波交鋒的受害者?想想這幾個問題,也許可以對背後的目的有更精準的猜測。

四、壓迫 

        民主制度(相較於君主制度、菁英寡頭制度等)的可貴,其中一點:「可以使有權者認 真、乖乖地傾聽無權者的聲音。」不過,這不代表這句話真有全然地被實踐。 
         有時候,透過一般的管道,有權者沒有(或不願)回應無權者的訴求,因此,對無權者而言,既無優勢地位、行政權力與資源,只好採取較為激烈的手段。這時,有權者提出,應以「理性、和平、溫和」的手段來表達意見,才是比較好的,那,這豈不成為了一種壓迫嗎? 

*時事的其他部分 

很多人因為新聞,所以關注,開心 

        我樂觀地相信(但目前無法證明),在媒體的報導後,會有更多人開始關注這個運動,同時,可以一起進入這個論述裡面來思考問題(網路上唾手可得的長篇文章),無論是正面的──可以凝聚成力量,或是負面的──成為經驗,都能協助運動的發展。

議題設定與四兩撥千金 

        然而,透過這次的媒體報導,我們可以發現,媒體在「議題設定」的能力上是相當有份量的,市佔約四分之一(以平面媒體而言,粗略估算)即可發揮影響力,達到「四兩撥千金」的效果。隨著能力而來的,是責任,最近發生的事情是一個很好的案例,讓人們再次知道,若是為了更大的目標而降低對責任的意識,後果是對整個公民社會的傷害。

對於觀念、規範的適用 

        我們都持有著一些標準、規範、價值,不過,在適用到社會中的現實時,這絕不會只是一個把數字套入公式的過程,它會是動態的、仰賴眾多相關因素、考量的,一個涉及思辨的過程。誠然,首先我們得先確認這最終的目的為何?是為了更崇高的價值、意義?如此,方向明了,適用的過程才不會顯著偏誤,反誤了目標。

最後,一起加入吧! 

        也許,這次的事件代表著一股能量逐漸成形而被重視,也許,這也說明著你我的加入更形重要。也許,也許,在各自的崗位上一起加油吧!

March 28th

p, li { white-space: pre-wrap; } 我想我對自己又多認識了點
猶豫、找理由、想之後,就是少了那麼點的動力
輕輕小力的一推,就能越過最大靜摩擦力
想太多嘛?可能是。
但其實抓到了一點的直接感受,便可以勇敢
我們難得遇到覺得如此真確的事情,遭受蔑視,強硬蠻橫的刻意忽略
*政府便宜行事,然後得耗用更多的成本來弭平
*第四權何在
*在這號稱自由民主人權的國家六七百人的警力與三四百名的群眾
*誰站在誰那邊,政府挺建商,人民靠自己
*街頭無奈的對抗(群眾vs警察)(雙方都有不甘、不願)真正有權決策者躲在哪裡
是誰讓原本不相干的兩群人得從凌晨對峙到日出,然後互相拉扯、衝突?
*建商西裝筆挺指揮員警,對王家當面冷嘲熱諷
這是權力的濫用,怎麼說怎麼難過,怎麼生氣。
怎麼能忘記昨晚、今早凌晨、到現在?
這僅僅只是少數的聲音嘛?至少這次我不信。
凌晨時分,少數關注的媒體,重重的圍阻
消息被限制住了
雖然我們有網路直播、文字現場報導,然又能傳達到多少人的耳裡
媒體、媒體、媒體
媒體、媒體、媒體
誰可以幫助我們?我們可以利用什麼工具?
當資訊無法散播的時候,再正義的一方仍然只會是弱勢的一方
其實我們有很多工具、很多工具、很多工具
電腦、攝影機、智慧型手機
Google hangout, justin tv, twitter, facebook, plurk?
如果今天有個Google的工程師在現場,他會做什麼?
早上高會課時候很心不在焉,思緒怎麼轉都回到這事上頭
下午在總圖前曬陽光時,發現天氣很是晴朗,微風徐徐陽光和煦
有種世界依然運行的感覺
地球依然轉動
我也不求我父母支持,我知道這絕對很難,屢次屢次
但我想要解釋,讓他們至少知曉點所以然,為什麼他的兒子這麼想,然後又想這麼做
這是無法平復的無奈、憤慨
如此無力
如此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