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 5278 の「尚凡資訊」的些許疑慮

前陣子參加了尚凡資訊(5278.TW)(愛情公寓)的上櫃前業績發表會暨法人說明會(會議簡報),感動非常的雀躍。報著好康到相報的心理,我四處地與親朋好友宣傳,看到了超額認購的新聞後,更是認真的推薦旁人一同共襄盛舉。 當時,對尚凡資訊的種種感到相當地感動,亦非常看好。在這個部落格裡,我也寫下了篇觀察的文章,討論愛情公寓的未來發展性:觀察:「愛情公寓」與 Evernote 相像?

到了最近,上櫃的日子近了,身邊也有人真的認真考慮了我的提議。為此,動念做些功課,以決定是否要慫恿我媽進場。在這裡,套句老闆曾說的話:「評斷一家好不好時,請用媽媽/阿嬤的養老金去想。」接下來,我將我做的一點點點點點的整理呈述如下。

--

在此,小弟我將以 Alexa 的觀測資料,說明為何我並沒出手說服我媽申購。基本上,Alexa 提供各全世界各網站之觀測資料,對主流、知名網站而言相當具有參考價值。以下報告將以其中的三張圖表進行說明,有興趣者也可以瀏覽完整的查詢資料

#日流量趨勢

 從 2011 年中的最高點──約 3,000 名左右,年末陡降至約 5,000 名,至 2012 年初回到高點,之後呈現穩步下跌的趨勢,直到 2013 年初──約 7,000 名的位置。目前 2013 Q2 趨勢有穩定的跡象,但仍不明朗。

i-Part Daily Traffic Rank Trend

#平均頁面瀏覽數

2012 年前,大致維持在 25 以上至 30 出頭的數字(大致以 29 為平均)。2012 一整年,則有緩步下降的趨勢(高點離 30 漸遠,低點跨過 20 的次數漸增)。2013 年初曾出現大幅度增長,但仍持續下降,目前看來可能會持續下去。

i-Part Daily Page Views Per User

#停留時間

持續下降。

i-Part Time on Site

#結論

交友網站的最大命脈來自於人群。縱使會員數不斷增長,付費會員亦達 5 萬人之譜,然而,「活躍會員數(Active User Number)」與「付費會員比例的增長情況」、「平均消費金額增長情況」等資訊,才能協助我們真正衡量愛情公寓的價值。目前尚凡資訊並未公布上述資訊,因此僅能以 Alexa 提供之觀測資料作為參考。依據前述圖表的簡要解讀,小弟我認為應暫緩向母親大人推薦申購的計畫。

Btw, Alexa 提供之資訊亦有其限制。其資訊收集來源仰賴使用者安裝其工具列(Alexa Toolbar),但安裝數量、使用語系、地理分布等資訊皆不可得,對有效性將有部分影響。有興趣者可以參考這篇解析的文章以瞭解更多資訊:「How accurate is Alexa?」。現階段而言,Alexa 是唯一可取得相關資訊之來源,所以暫仍依賴此作為判斷主要依據。

一起交流吧!

觀察:「愛情公寓」與 Evernote 相像?

今天參加尚凡資訊(5278.TW)(愛情公寓)的上櫃前業績發表會暨法人說明會(簡報連結)時,腦中不斷浮現 Evernote 這家公司,不由自主的把他們聯想在一起。 我認為,愛情公寓的功能在於「感情匯流」(或稱作「情感」/「關係」匯流,皆可)。意思是,如果把各自的人生視為一條一條直線,陌生的人們間的線是平行的,可能在未來某時某處交集,但在當下是彼此不相關的。愛情公寓的功能,在於製造交集的機會,提供產生交集的環境,讓不同的線在愛情公寓裡交織。所以我說,這是一個讓感情得以匯流的公司。

這個「感情匯流」的功能,可以提供許多接口在第三方單位創造更完善、美好的體驗。如同創辦人們今天在法說會現場提到的各種異業結合,諸如送禮、旅遊、團購,我認為,甚至婚宴、感情顧問、政府的內政、衛生單位都可以與愛情公寓建立連結。這些彼此串連的服務,也許不見得能直接帶進大把的現金。然而,這個以「感情匯流」為中心概念的生態圈,將能以更全方位的面向,來吸引使用者,提高黏著度、人均消費數。

至於為何會不斷想起 Evernote 呢?因為:

Evernote 的 CEO Phil Libin 曾說過,想把 Evernote 打造成「人類的第二顆大腦」。 因此提供了許多供開發者利用的接口。因此,許多與「記錄」、「儲存」有關聯的應用程式,諸如待辦軟體、筆記軟體、繪圖軟體、稍後閱讀軟體、文章閱讀軟體等,都提供了支持 Evernote 的功能。依著知識儲存的概念,而建立起的生態,增添了 Evernote 的價值。(參照:Evernote 加速器:向世界播撒 Evernote 创业精神的大使

另外一點:相似的收費方式。 「愛情公寓」與Everntoe 目前皆仰賴少許的付費用戶為主要營收來源。依據 Evernote 的經驗,大約 5% 的付費使用者,支撐了整個公司的營運。同時,當使用者使用該服務的時間愈長、程度愈深,付費比例將大幅攀升(參考連結)。這樣的營利模式,讓使用者與公司擁有一致的利益和目標──追求更完善、美好的服務與體驗。相較於若倚賴廣告為主要營收來源,則可能導致使用者與公司的利益出現衝突。因為公司有可能為了營利,必須放置廣告版面在顯眼處、利用使用者的個人資訊,使用者將容易對介面的排版、隱私權等相關問題產生意見。

前述兩點,是我認為兩個公司的相似之處:

  • 以一概念為核心,提供完整生態以完善體驗,藉以吸引使用者、增添公司價值。
  • 以少數的付費使用者為主要營收來源,將使用者與公司置於相同利益目標。

誠然,這兩家公司也有差異之處。Evernote 提供的服務是可以終身使用的,這性質與愛情公寓的主要功能有所差異。此外,愛情公寓的付費存在增值空間,相較而言 Evernote 的月費/年費數字是固定的。

總而言之,從 Evernote 看來,隨著用戶數的增長、服務的提升,使用者與公司與其他第三方單位便能在一相對健康、良好的關係下共同成長。儘管愛情公寓與 Evernote 不盡然相同,但在基本營利模式相似的情況下,我認為,愛情公寓將得以成就與 Evernote 相似的成長。

Longing for a better place... to write

Though now I'm using WordPress.com as my main site, I am still searching for a better choice. Recently, I've been looking up for domains ( like .co ), hosting plan ( like Godaddy, WPengine, etc ) and some one-stop service ( ex. WordPress.com's Pro Bundle, Squarespace, Wix, Imbuilder ), and I reach to a conclusion that $99 a year is an approximate number to have a nice theme, customized feature and a basic hosting plan. I'm still a student with little spare money so my options are restricted. For now, I like Squarespace and Wordpress.com Pro Bundle for their fine design and easy interface. Comparing to Wordpress.com, Squarespace's website need more time loading, sometimes a little bit laggy for my laptop. Also, since I would use my site majoring on blogging with a little personal branding, I figure Wordpress system would be more suitable. ( If I am going to start a startup, I may choose Squarespace instead. )

Maybe a year later after serving to the country, I would start to purchase a plan. Now I will just focus on the content, blog.

Posted from my Cool Windows Phone

滿手的入場券

哪條路不自己走過,怎能知曉其中的甘苦、美景與不順遂呢? 迫不及待的,像是萬聖節時上門找人要糖,要很多很多,也不一定哪個好吃,但就要很多。迫不及待的,一直踮腳向前面望去,像是戴了會讓人遠視的鏡片一樣,看不清身邊的事物。

我的侄子,小淵,剛學會走路。總是用他可以的最高速度移動,搖頭晃腦的不穩,遇到樓梯也是,每次跌倒後,速度依然不減。他往前衝,往窗戶上爬。身旁的大人們總擔憂不已。

也許我們可以慢慢體會到底我們追求的是什麼吧?許多恍恍惚惚的目標,近期內看不到結合起來的具體可能。有些猜想,有些盼望,或許這就是現階段所能做到的一個限制?生平中最討厭的就是限制。

總覺得自己被動了點,身旁的人也常有類似的評語。好像自在的處在自己的位置一樣。朦朧迷霧中,想睡覺、想悠閒、想隨心所欲。想把最源頭的初想認清楚。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Ls3_seYFoQ

倚著信念引吭

前幾天,參加了一段的不要告別東海岸的活動。昨天晚上在家裡 follow 華光社區的動態,焦急地在幾個特定的 facebook 頁面切換。

在現在,感受到了一點悲傷。

好難過唷。 我們真的可以堅持什麼嗎? 我們真的可以有個更美好的未來嗎?

或是說,不同意見的人,可以願意交納彼此、妥協,達成共識嗎? 在一個相對平等、友善的環境下?

看看眼下的種種事件,不知不覺的有所懷疑。 也許自己不夠堅強到可以相信自己。可能自我的累積仍然不夠,無法足夠強大到支撐住信念。 不知道要經過多久、多少事情的歷練,或是親眼看到什麼事情的發生,才能真的說服自己:對,一步一腳印都是有所幫助的。

華光那天晚上,在思考該不該留下時,我站在校園裡面,耳邊不時閃現著大馬路上的喧囂聲。我怕自己選擇流入外邊,會讓自己離寧靜更遠。這是什麼寧靜?人們用著自己的生命,為著己身的信念燃燒,而產生的安詳感。我發現人是很容易合流進大群體的。

今天出門前,媽媽說了一句話:「你可以不要那麼積極的去參加那種事情嗎?」

臺灣島很小,我們只有兩千三百萬人。如果我們想要盡力讓大家都過著想要的生活、說想說的話,應當是比很多地方都來的容易的。即使每個人都想發表個意見,那數量也不會是遙不可及。

每次觸碰到議題,都會面臨到來自各方的批評。各式各樣的話語都聽過,也許尖銳,也許不留情面。我試著加強自己的理解,記住那些專有名詞,找尋支撐自己行動的理由,反覆咀嚼自己的論述,與他人交換意見。試圖強化那可能稍一不小心,便會潰散的心理。

縱然當下你我的意見有可能多不一樣,但我們彼此相像。不管是想像的也好,實際上的也好,我們都有許多共同的部分。在這個基礎上,我實在不願見到廝殺、意圖駁倒對方的事情發生。

也許有時間,我會想和每個人都聊聊,不管是光譜上的哪一端。畢竟,我們倚賴彼此,命運緊纏。我為了這表面的平和,願意付出很多。我可以讓,我可以多聽一點,或是僅以微笑來回應你。如果你不願聽我說,那至少可以多讓我瞭解你一點。但願改天,我們會有個更好的機會,來對話,來合作。

加油。

Apple 推出「廉價 iPhone」,有什麼不可以?


還記得當 Jobs 回歸 Apple,面臨紛亂的產品線時,在白板上畫的簡單圖示嗎?他認為,應當將產品分類成兩種:一、針對「Consumer」;二、針對「Pro」。在我看來,目的有二:一、方便顧客選擇;二、涵蓋更多的顧客。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Apple 的產品線:

Laptop 項目中,從 Macbook Air 11" 低階款到 Macbook Air 13" 高階款,以及 Macbook Pro 13" 低階款到 Retina Macbook 15" 高階款。

Desktop 項目中,則有從 Mac mini 低階款到 iMac 高階款。

隨身聽的項目中,從 iPod shuffle 到 iPod nano 再到 iPod classic 再到如今的 iPod touch。

Tablet 項目中,iPad mini 與 iPad 與 new iPad。

還有 WiFi 設備項目中,從 AirPort 至 Time Capsule。

上述各系列的產品,在價格上、功能上,從低端到高端皆有涵蓋,提供不同預算能力、功能需求的顧客不同程度的選擇樣。在一定的預算或功能考量上,產品的選擇不多。確實滿足了文章開頭提到的目的。

Phone 項目呢?在美國本土,有 0 元的前代機種充當價廉、低功能的角色。但出了美國,尤其在 299 美元以下手機為大宗的市場中,iPhone 稱職的孿生兄弟還沒出現。獲利的確是相當重要的考量,但不會是全部。也許廉價 iPhone 可能對高價位的 iPhone 產生替代效果,進而稀釋了 Apple 的毛利率。然而,增添的銷量,及因為廉價 iPhone 而接觸到 Apple 絕佳使用體驗的群眾們,對於 iOS 的生態圈和 Apple 引以為傲的絕佳使用者體驗的品牌形象而言,將產生莫大的效益。

所以,我認為 Apple 推出廉價 iPhone 合情合理。

然而,假若廉價 iPhone 帶來的使用者,量雖大,但卻使整體的 iOS 生態圈中的 App 平均營利能力下降的話,這將對 Apple 造成傷害。購買廉價 iPhone 者,在 App Store 中付費的比例與消費的大小,平均而言可能會低於現有的平均。如此,現階段 iOS 在使用人數上落後於 Android,更可能在原先領先的 App 收益率上與 Android 趨近,這將使開發者的關注焦點有所影響。iOS 生態圈的發展如何,對於 Apple 是相當重要的。

因此,可以預料的是,廉價 iPhone 的價格絕對不會太低,個人預估 299 美元是可能的下限。總之,推出廉價 iPhone,在我看來是合情合理的作為,對 Apple 的 iOS 生態有著效益。但如何避免因廉價而進入此生態圈的消費者,降低了 iOS 平台的吸引力,得倚靠 Apple 的智囊團們權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