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權的誘惑

《極權的誘惑》坦率地描述中國的裡裡外外。

台灣與中國的交往,愈形密切,思想上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但是,我們能夠看清包裹在糖衣之下的是什麼嗎?即使號稱同文同種,文化、制度卻也相差甚遠,難免霧裡看花。所以我們必須謹慎,別因眼前的小利,而丟失了自己。

其實,在看這本書時,最驚訝的莫過於在部分的篇章中,把「中國」代換成「台灣」,亦同樣適用。台灣的民主自解嚴以來才勉強達到一個門檻,但我們並不是從此踏上康莊大道。舊統治政權的遺疚仍然仰賴後繼者繼續披荊斬棘,我們因前人而享有更多,卻不代表可以高枕無憂。所謂「不進則退」,時時刻刻我們的社會都在面臨轉折,不可荒怠。

分享點其中的語句:

超級好看的,節錄

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其中充滿了幻象和自我欺騙。尤其,在過去幾年中,中國被認定是歷史的新動力,創造了一種新的政治、經濟模式。

在歷史中的很多時刻,我們都曾公開讚揚邪惡的力量,被規模與權力所震懾,忘記個人的自由與尊嚴的重要性,中國不過是最近的一個例證。對於此刻的中國,極權所誘惑的對象不僅是那些崇拜高經濟增長的外來者,也包括中國人自己。「極權」這個詞語或許並不準確,中國已不是毛澤東時代的全面性壓制,但在本質上,這個政權從未真正改變。

⋯⋯經濟進步不再能給全社會帶來普遍福利,財富差距迅速擴大;政治權力與商業利益達成了新的聯盟,使得壟斷利益集團出現,普通人的機會不僅減少,而且利益經常受到侵害;金錢催生了政治權力的擴張,造就了一個扭曲的經濟結構;扭曲的經濟結構帶來了環境和生態的破壞,也踐踏了道德倫理,造就了更多的受害人群⋯⋯於是,在中國這台龐大的經濟機器轟然向前時,很多人跌落在車輪之下、被輾過,但他們的叫喊聲卻經常被轟鳴聲所淹沒。

⋯⋯全球化和技術革命給我們帶來的自由和力量,我們可能因此將中國引入一個新的舞台。如今,希望猶在,那種淺薄的樂觀卻迅速的消退。倘若我們這一代不能正視這個國家深層的困境,用膚淺的時髦來轉移我們對這種內在困境的理解和改善,那麼我們只能被證明是輕飄飄的一代。

以及,放在書側上提醒人們的

當然,我們大多數人都會自私怯懦,也沒有能力去面對強大的官僚組織。但你能夠努力成為一個社會中富有建設的一員。⋯⋯

去簽名,表明你的立場; 拒絕身邊的謊言,做一個直言不諱的人; 你可以在電腦網路上發起 free internet campaign,去抵制那該死的防火牆; 你可以在你創辦的公司,強調自尊和公平的文化,而不是那拙劣的市場規則; 做一個好醫生,讓你的病人感到人道; 你可以在餐桌對自己的朋友說,我們別談論股票和房價了,我們來談論一本書, 放棄那些自我原諒,相信個人的力量, 你會想影響周圍的人,然後這種影響會擴散開, 友愛、同情、公正、正直,這些美好的東西,會逐漸浮現而出⋯⋯

——許知遠《極權的誘惑》

以上&

超級懶惰的人,如何培養高產出的習慣?

3021820-poster-p-1-how-incredibly-lazy-people-can-form-productive-habits〔本文為翻譯文章,原文出處:FAST COMPANY這是一篇用來對付懶惰的文章,同時帶給你提高產出的簡單方法。

Gregory Ciotti 嘗試著多培養上健身房的習慣,身為多產的部落客,他深刻地了解該如何安排他早上的行程——運用「針對惰性的設計(Designing of laziness)」。

「我在前一天晚上準備好上健身房的服裝,把該帶的東西打包好,然後放在門口。」「在天氣寒冷的時候,我還會把外套也放在門口旁的櫃子上。」「重申一遍,為了打造『針對惰性的設計』,我在意志力與行動力最高昂的時候將所有需要的東西準備好,消除了所有潛在的阻力。」

藉由在前一天晚上準備好所有需要的東西並放置在門口,Ciotti 化解了培養他良好運動習慣的阻礙。如果你也在前一個晚上就準備妥當,就不用在早上的時候花費珍貴的十五分鐘翻箱倒櫃,你甚至可能早就在半路上了!相反的,你可以用增加阻礙的方式來消除不想要有的壞習慣。

我們還可以怎麼利用這種「增加/減少阻力」的方法,來更好地運用惰性呢?在這之前,先來了解一下為何人們會討厭阻礙吧!

心理學家們提供了兩種思考觀點:

第一,為了完成一件任務,大腦不會為了非必要的項目而耗費能量。曾獲得諾貝爾心理學獎的心理學家 Daniel Kahneman 認為這是一個演化上的結果——冰河時期的人類得試著用最少的能量生存下來,所以對於不必要的行動,亦即惰性,是可以理解的。

決策上的疲憊感,則是另一切入點。大腦是個器官,而非機器,因此它會疲累。伴隨著疲勞而來的,是認知能力的下降,邏輯判斷的品質在此時遠遠低於當人體處於機警的狀態。

所以,增加/減少阻力是一個確保我們不會把精力耗費在較無意義項目上的良方。假如你已把上健身房的東西收拾妥當,就不用在早上的時候翻找襪子、衣服;若將誘人的零食藏在遙遠的櫃子深處,則能降低受到誘惑的可能性。

許多知名的領導人,深知阻力的重要性。美國總統 Obama 即有意地保持一個極簡的衣櫃。

「你會發現我只穿著灰色或藍色的西裝。」「由於我有太多事情需要抉擇,因此我試著減少我需要做的決定,比如說吃或穿的問題。」他提到有研究指出,一個簡單的決定,便會減低一個人做更多決定的能力。這就是逛街購物如此累人的原因。「你必須使你的生活維持一定的規律,謹慎使用做決定的能量。要是一整天都被瑣事纏身,那將會讓人精疲力竭。」

簡言之,比起把精神花在處理瑣碎的事情上,不如好好地運用阻力來協助我們,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在具有深遠影響力的項目或是高效的習慣上。

〔圖片來源: Flickr user JD Hancock

我很喜歡這篇文章中提到的方法,因此把它翻譯出來。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原文,會有更多的——以 Work Smart 為主題的系列文章可供參考(如果有時間,也想慢慢翻出來)。

續〈大悶鍋〉作〈台灣學生,放狗也會跳牆〉之回應

〈大悶鍋〉一文如直接作為〈放狗出來,台灣年輕人也會跳牆〉的回應是相當不明確的。〈大悶鍋〉是一敘述我較為完整的觀察,目的並非直接回應。 〈放狗出來,台灣年輕人也會跳牆〉一文提到台灣學生不積極的態度,以及對於其目標設定的錯置等問題。針對這二點,接續前文(即〈大悶鍋〉),在此分享不同的意見。

首先,我想探求不積極的態度背後的成因。在一受限的環境,長期以來接受社會價值的灌輸,我們容易習慣性地依循社會所認可的道路前進。拿高分、進名校、賺大錢、做大事、擁地位等,這些是我們所習慣的目標,但在這背後是為了什麼?如真是為了那背後的什麼,是否有更直接的方法,可以依此設下更直接的目標?若少思考自己追求的終極意義為何,多仰仗了社會普遍意識所安排的方向,那做事的態度、毅力以及思進取的心都會受到影響。一些來到陳老師課堂上的台灣學生,並非按照其自我的真實意願,這即是我認為不積極的態度背後的成因。我想,沒有什麼比發自內心的真切認同、深信更能成為永恆不懈的原動力。

另外,關於陳老師在文中敘述到向中國學生與台灣學生分別提問時,發現在人生追求上的不同,對於台灣學生的回答,她認為這答案在人生漫長的歲月中錯置了。

我曾經問清華的學生:父母對你們最大的期望是什麼?大概七成人的答案不脫:「為廣大的人民服務、在你的領域裡做一個拔尖的人、賺錢要回饋家鄉。」同樣的問題問台大學生,得到的卻是:「快快樂樂、平平安安就好,幸福過一生,做自己喜歡的事。」 台灣的爸媽有錯嗎?沒有,但這些是我現在這個年紀在追求的事情。我常問年輕人,如果把人生拉成一條二十五到六十五歲的線,然後要把「追求卓越」這道課題放進去,你認為應該擺在哪個階段呢?我想答案呼之欲出。 ──陳嫦芬,2013,今周刊 872 期

這裡正體現了前文中所敘述的——對於「卓越」的單一價值觀想像。為何對於卓越只有一種衡量標準?前文已經敘述過若社會普遍存在單一的價值觀,將會造成包含:壓抑自我、徒勞的競爭、資源分配不均加劇等後果。我們可以選擇對彼此更為友善的方法——尊重。尊重與自己不同的選擇,理解個人的方式並非唯一,並認識到世間的複雜度超乎想像,而你我都在摸索的半路上。所以,即使從個人角度出發再對的哲學,或許適合自己,卻未必能適用於他人,即使自己認為早已參透了對方。如同本篇文一樣,我們都只是提供了一種觀點,供作參考。

出於善意的建議,如未能充分深究背後的成因,美意可能大打折扣,甚是可惜。最近清大校長候選人彭宗平引人議論的言論,在我看來亦是起因於對事實未做切實的瞭解。過於倚賴自身的預設,也許有繁多的個人經驗作為基礎,但在提供協助的現場時,永遠得從當事人的需求出發。

「我們要培養一流人才,行為舉止一定是要不一樣的。教育要成功,是要培養到你到外面夜市吃飯你會無法忍受,這樣才是教育成功。」 「你今天走南後門,走水源街,看到的都是違章建築,你也可以忍受,你不覺得那是一個落伍的象徵的話,我們學生的眼光沒有提高嘛。」 ──彭宗平,2013,清大校長候選人座談會學生場

也許,最好的幫助,就從問問開始吧。

Advice from Reid Hoffman, cofounder of LinkedIn:

20131115-160221.jpg

大悶鍋

20131113-162828.jpg 我們處在一個大悶鍋裡,彼此以近乎同樣的方式競爭著,未來彷彿就這樣消逝在無止盡的悶燒中。

臺灣現在的社會普遍追求兩樣東西:名、利。這樣的思維,一來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二來吸收了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大家擁有相似的目標,踩著類似的道路前進。如果想追求其他種的成就呢?那將會缺乏與名、利相等程度的認可和鼓勵。誠然,外在的眼光不一定是為我們衡量自身的標準,但我們浸淫此文化中已久,難以瞬間甩開。換句話說,就個人的意義而言,我們社會的價值觀相當單一,故而形成受限的環境。

當人們走著相似的路徑時,競爭變得很激烈。犧牲許多其他的東西,換得的領先卻與付出不成比例,較其他環境來得少。身在其中的人容易產生一種感覺——辛苦,無力感油然而生。每一位向前衝的跑者,都在為來者塑造更高一階的目標,設下新的比較基準。後起者望向不斷推進的終點線,先行者則每分每秒面臨被超越的風險,所有人只得無止盡的奔跑而不得停歇。在某一時間點上,也許有人看起來擁有較為崇高的地位,但疲憊的心神卻是所有競爭者共享的。

價值單一的環境、無窮無盡的競爭,讓資源成了影響成功與否的最大因素。然而,資源並非均勻分配,如此的情況使人們依照擁有的多寡而產生了高丶中丶低階的分類。每個人似乎擁有一個幾近世襲的身分。向上位階層流動或達到卓越目標的可能性也許存在,卻非平等的面向眾人。

自我無法以一種更自然的方式表現,只能像機器人般地遵從社會的共同意識所指引出的道路,心中因而產生了種斷裂的感覺。非發自內心的作為,沒有深切的認同和熱忱則難以維繫,也許僅做最小程度的努力且不思進取。何故呢?誘之以名丶利,行為地像個機器,為何苦苦相逼?

人沒能依着自我的意願並適性發展,是整個社會相當大的損失。一方面許多資源彼此消耗在無法產生意義的動作上;二方面我們喪失了享受多元富足的機會。原本可以用來豐富你我生命的丶提共具創造力解決方案的心靈,不容見於我們這受限的環境。

至此,我敘述了倘若你我無法更加自由地按照個人的意願發展,所可能帶來的後果,包括:永無止盡的競爭、徒勞無力的心境以及整體社會的負面影響。這都是源自於社會的單一價值——追求名與利的結果。

好在我們隨時都有轉圜的餘地,各個方面皆可下手。對於個人,當體認到自我受到外在的大力灌輸而所剩無幾後,可以慢慢試著重新發掘自我,透過觀察、省思來發現自己最真實的面貌,並盡力依此而活。同時,對他人抱持尊重。你我的哲學並不適用於所有的情況,人世間複雜的程度可能超乎你我的想像,提供參考可以,下指導棋則易成為他人的阻力。

當然難,一定難,畢竟這並不是一條被廣泛鼓勵的道路。從下定決心的那刻開始,對於旁人的關切、指教必須小心翼翼地加以檢視。儘管可能都是出於善意、從經驗得來的分享,但其中絕大部分可能都是將你勸回這社會機制的言語。我們必須相信自己,也許短時間而言,最省力的方法就是依著社會的意志而行,不過在長遠來看,掙扎會日漸加劇,迷失的一天終將來臨。真的只有自己發覺的,最適合自己。

我們都在栽那可能性

ONE 我們的限制,因此無法得知必然為何,也難以創造。為達目的,因而得盡人事,盡力提昇達陣的機率。

我敢說我們最終的目標皆有相似之處,或有雷同。相輕、相抗衡、相侵奪在宏觀的角度而言並無意義。

TWO

烽火連三月。在這受國家宰制的時候,我們身為人所擁有最珍貴的——情感,絕不能因此而消弭。消弭,或為統治者的目的,或為彼此間虛耗的結果。

公權力冰冷地像個機器,誰都可能成為下個受害者。它力大無比,單靠受害者與一時的抵擋,沒能掙得改變它的機會。這是一場戰線綿長、補給支援或有不足的全面抗戰。

AND LAST

可能性無所不在,齊心盡力地栽,為那共同的希冀。

同進

我們的社會有很多問題,用某些角度來看,也許能得到...「還可以」的感想,但問題是真確存在著的。 複雜的問題沒有簡單解,這也是問題之所以延續,並須持續努力之因。各個問題之間,可能互有因果關係,或成因相似,或相互影響。問題複雜外,彼此之間更結成了一種相互糾葛的關係

各式嘗試解決的途徑,有的直接有的間接,有的影響力大有的較小。各種方法,效果可能隨時空變換而變化。當下的我們,難以論/決斷各個行動的貢獻程度

因此,面對這一團盤根錯節的問題們,從哪個方向推進,都有其意義

同時,我認為廣泛地予以支持,是重要的。因為眾人的成長,使基石更穩、替未來醞釀力量,並創造可能。

成長,沒有捷徑。成長,仰賴學習、交流、經驗的累積。誰也無法一蹴可幾地具備宏觀視野、海量智識與獨到見解。你我都在路上,朝著永遠可以再完善的目標前進。

擁有成長的機會,各個行動將更具力量。一次次的推進,也將更接近問題的核心

因為沒有捷徑,需要努力與堅持,挫折、喪志、卻步在所難免。但是... 送上電影《007》中 M 朗讀的詩句:

"Though much is taken, much abides; and though We are not now that strength which in old days Moved earth and heaven; that which we are, we are; One equal temper of heroic hearts, Made weak by time and fate, but strong in will To strive, to seek, to find, and not to yield."

「雖然我們的力量已不如當初,已非昔日雄姿可以震天撼地, 但我們仍有著英雄情懷。 雖然時間和命運使其衰老, 但堅強的意志仍在, 讓我們去奮鬥、去追尋、去發現,永不屈服。」

- Alfred Tennyson(丁尼生,英國19世紀詩人)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fCjnCHvpL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