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工作:經驗談

為了工作的事情,前後歷時一個多月的時間,心裡也徬徨了好一陣子(洽 The First Job Thing)。

如今大勢底定,有些心得想對當時的我說,也覺得有些經驗可以跟大家分享,所以決定寫下這篇文。

你也許會問,我是否得到了來自 Google 的 offer,或即將前往某家外商,或得到了某個 MA 的機會?沒有,不是。

我選擇的公司,不是那種名字說出來大家就會有個概念的;它在做的事情,也不是一般人熟悉的。不過,它是我現下期望的選擇。

一、讓內心的聲音引領你

我很喜歡 Steve Jobs 的一段話: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簡言之——追求心之所向。這樣的概念與主流的觀點有差異,或也少被鼓勵,因此有必要特別放置在第一點,以突顯其重要性。

在求職的過程中,一定會面臨到許多他人的期望,會遇到一些外界眼中不錯的機會。但所有的方向,其實最終還是得用自己心中的量尺去評判。務必讓自己的每個選擇皆能盡量靠近理想中的目標。

二、專注在最核心的三個目標上

做抉擇時,各種因素摻雜其中,讓我眼花撩亂。不管是薪水、學習機會、自主空間、公司的未來、對社會的價值、對於我的意義等,都是參考指標之一。我曾想過為每個指標賦予不同的權重來做加成,但過多的指標複雜了計算,理性的數字總和無法在情緒上說服自己。

最後,我決定選出三個我最重視的考量:學習與成長的機會及環境、與我個性的適配程度、公司的未來(5 年)發展,依此來選擇。

資源、精力有限,因此必須聚焦,投注在我最重視的項目上,以帶來最大的效用。

三、謹慎地面對選擇

任何一個選擇,儘管乍看多麼渺小,都可能有決定性的影響力。不管是如何調整履歷、赴約時的穿著、應答的內容、尷尬或害羞的提問都是。因此,我們務必謹慎面對各個選擇,依著內心的聲音,參考長遠的目標來做決定。

四、徬徨是常態

我焦慮,不知道如何是好,沒有參考的範例,當然也沒有重來的機會。從送出履歷的那刻起,這感覺就不斷跟隨我,如果你不安,覺得手足無措,那恭喜你。這是正常的,而你必須學著與之共處。

歡迎你深入一個沒有絕對的世界,你得建立自己的立足點,專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得隨時準備改變。

五、不停的準備

你已經整理好厚達二十頁的參考資料,還把目標單位的裡裡外外都 Google 了一遍?很好,繼續做下去。

你的準備,永遠可以進步。別放過任何一個擴充知識的機會,你最不想得到的結果是——早知道我就搜尋某個主題/把某份資料再細細讀過了。 

我們無法預知哪部分不足,只能猜測,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停的準備,讓錯失的機會 盡可能的減少。

經歷了一連串面試,我更加瞭解自己

總的來說,在這一個多月的過程中,我更認識了自己。不論是在準備的時候,或是在面試時,這些與內心、他人的對話,也讓我釐清了些疑問,或也帶來更多的困惑,但不論如何都是好的,這些都是累積。

期待收穫的那一天。希望世人皆能如意尋到歸宿。

 

找尋合適工作的內在意義

我們必須發掘真實的自己,透過不斷的審析,藉以瞭解自己的個性、不足、長處。在此基礎上,我們才知道該展現、刺激或抑制哪部分。緩緩地,一個人將能同時與內、外在連結地更穩,讓人更趨完整。

外在的聲音過於嘈雜、世界過於紛亂、資訊氾濫,似乎讓人無所適從。不過,內在的呼喚,卻是從一而終的。

為了成就意義、為了淑世,我們必須回應心中的渴求,迎向那專屬於各人的呼召。

我從來沒想過,濁水溪社的經歷,會在我兩次面試中被提起,而又在某種層次上激起了共鳴。

看向自己的過往,也許跳躍,但某種價值絕對潛藏其中。可能難以為外人道,也可能一時之間難以辨明,然而,這些模糊的為什麼,將會串起成富有個人特色的意義。

在這所有之前,我們得真誠地對待自己,用心認識、省思,然後才能企及那可貴的自我。

The First Job Thing

I am looking something or someone that can assure me, whether I should accept the job or not. But it's impossible for me to find an answer that have me satisfied, since there's lots of ways to think about these job options.

First thing I need is focus. With limited resoures, time and energy, I need to focus, focus on one specific target. One by one, which would leads me closer and closer to my ultimate goal. No hurry, be patient.

Where to go?

這個所謂的熱忱、熱情真的很重要。工作與生活固然要平衡,但工作跟生活其實都是我們日常的一部分,在實際的執行上分離混合也罷,但在心底深處,兩者能不能是結合的?或一體兩面,或是某終極目標的多元組合,不管型態是怎麼樣,心頭上的分隔,很可能帶來不健康的心理。 熱忱是我們向前邁步的原動力,是我們每天精力充沛的泉源。誠然,無法讓每件事情都如規劃中所想,低潮、挫折都是沒有關係,只要我們心裡清楚,所有的經歷都有其意義。更多、更深的意義,透過我們不斷地追求、深化,形成清楚的連帶,點點連成線。巨大的價值,將依此慢慢顯現。

繽紛無比的世界,稀缺的注意力成為各家競逐之所在。若把專注發散,成績少許。若聚焦,什麼都有可能。

若有機會讓怦然心動的時刻,化為更漫長的細水長流。若能讓遠大而不切實際的漫想,有一點點實踐的空間。豈不幸運?豈不該說走就走?  

Accounting & Me

終極會計專題
劉心才老師

【Question】

  • Why you chose this class or your major? 
  • What do you expect from this class? 
  •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accounting? 
  • Anything else you would like me to know about you? 

【Answer】

       高中三年級的時候,我期望自己未來至少擁有兩種觀點:政治與經濟,兩種的意思是為了使自己不致偏狹,不會滿腦子被某種思想所填滿而忘了我們其實可以從很多的角度來瞭解世界,兩種是最低底線,有多更好。在選填科系時,由於分數的緣故,我選擇了可以助我瞭解經濟、商業的會計學系,作為我切入這塊領域的一項工具。

       截止目前為止,我認為會計的確在某種程度上,好似商業活動中人們交談的語言,欲在其中評量、溝通、互動,少不了對她的一點瞭解。It serves to the system. 她的影響力可以說是巨大的,但同時,因為太多東西依憑著她,所以她很難改變,像憲法一樣的剛性存在。如果想藉由她來對整個 system 產生些正面的影響,可以,但緩不應急、不夠直接、也無暇應付。她很重要,是工具性的重要,而到了今天,我發現我對她的興趣,也僅止於作為工具般的瞭解。

       對於這門課,我希望能學習到幾大主題背後的精神、目標,以及其相關的基本概念、計算方式。此外,我也想認識老師,認識老師的所學、專長及興趣。一方面增進我對會計的瞭解、掌握,一方面也希望能開拓視野,藉他人使自己成長。 

       最後,我想,上方的文字多少展現了點自傲或是過份的自信,但我跟大多數人一樣,不希望自己成為像是螺絲釘般的存在,或至少是個往我所希冀的方向前進的小螺絲,所以我以自己的一點點見識,鄙夷了些什麼,嚮往了些什麼,縱使現下的我仍然徬徨與茫然,彷彿身在迷霧中不知該向何方位邁步,我擁有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