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start #4 Orientation Camp

申請 Jumpstart 計畫,是我 2017 年最正確的決定。

你知道嗎?我好久沒有這樣好好想事情、單純交朋友了。精確來說,Jumpstart 的 OC 創造了一個讓人感到舒服、可以信賴、保持專注的環境,讓所有成員可以好好思考、凝聚感情。這不是一個可以多得的機會。 

 

Key takeaway

  • Jumpstart is truly a community that assit people to build a purpose driven life.
  • The openness, trust and the great effort from all Jumpstart members create a great atmosphere. In addition, being able to be isolated from work really give me a great chance to ponder.
  • I again start believing that everything is possible, after witnessing the changes that already happened here.

 

Thoughts

About Self Awareness

PRISM 測驗後大合照 

PRISM 測驗後大合照 

從自我探索開始,用系統性的方法,有步驟地引導思考,一步步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進而發現:

  • 自己常用的思考模式
  • 自己不擅於使用的思考方式
  • 在不同情境下,各自有差異的思考模式

從這樣的理解出發,知道自己的強項與弱項,甚至學習到若過於使用強項而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果。以及,因為種種客觀原因,自己也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不同種類的思考方式。

透過這樣的頗析,學習自我覺察,讓自己可以更靈活、更有效的去運用不同的思考方式來解決問議題。

接下來我得好好花時間在日常時候自我觀察、嘗試使用過往所不擅長的思考方式。

 如果你有興趣,請參考:PRISM Brain Mapping is the world’s most comprehensive, online, neuroscience-based behaviour mapping instrument 

 

About Life Purpose

個人目標與個人信念是所有事情的根本。從目標與信念出發,接下來是價值選擇,最後則是各種行動。

這次,我選定我所關心的議題:「台灣認同」。

我以為,台灣就像人一樣,處理問題之前,必須先處理核心的理念,也就是信念的部分。因為台灣人的認同一直沒能被好好的、自在的討論,缺乏機會好好的交換意見,更難說是凝聚共識。

不過,我還得好好花時間理清幾件事情的關係:

  • 每天早上起床的原因(終極問題)
  • 我喜歡做的事情
  • 我眼中必須被解決的問題
  • 沒有限制的話,我想做的事情

 如果你對如何設計人生、理清個人目標有興趣,請參考: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 Google 搜尋

 

總結

Welcome dinner

Welcome dinner

我很感謝有機會加入 Jumpstart 的計畫,認識來自各方的真心夥伴,成為未來彼此協助、互相分享的朋友。

印象深刻的時刻:  

  • PRISM 自我探索課程,以四種顏色去認識不同人的思考方式
  • Networking 的重點在於建立關係,常用問號來認識彼此,以 be a giver 作為目標
  • 連輸六輪的 drinking game,見識到意料之外的黑馬夥伴 - Purpose 是可以透過一系列系統性的方法推敲出來的
  • 每個人在最後 recap 的分享,令人感動

靜待下回分曉!

為什麼贊助端?或說,為什麼訂閱?

其實,我贊助的不只「端」一個,只是我訂閱清單裡頭最新的一個。

今天,想談談我訂閱的三個理由,和清單裡的八個項目,分享、推廣給其他有興趣的朋友們。

 

我訂閱,是為了支持好團隊好觀點

自從在 FlyingV 實習時協助團隊募資開始,便養成習慣在各大群眾募資平台上找尋有意思、有意義的專案,然後贊助他們。若遇上喜歡而且實用的服務,比如說像 Feedly 或 Evernote,常常腦波一弱就成了訂閱用戶。

因為欣賞這些團隊的理念和最終的產出,所以就會想說可以如何一起參與、支持他們?對於這些以輸出「觀點」作為主要服務的團隊來說,我相信「訂閱」是目前為止最為直接、沒有利益衝突的互利模式。

 

我訂閱,也是為了拓展在商業、人文的視野

成為一名訂閱用戶,也促使我培養定期閱讀的習慣。某種程度來說,像是種正回饋的機制,我們的互動因此更加緊密。我藉著《端傳媒》從華人的角度思考,或跟著《Nikkei Asian Review》俯瞰亞洲,有時也從《New York Times》以美國菁英的視野望向世界,多元切換,非常有趣!

 

我訂閱,是我回饋的方式之一

二十多年來,受惠於這世界、社會很多,支持並貢獻一點點心力,更是讓這些有意義的事情,可以造福於更多人。更期待這樣的正循環,能不停輪轉下去。

 

我的訂閱有(按照時間先 => 後順序):

  • 中國時報:家裡訂的,是小時候看世界的媒介。大學期間,慢慢變得不熟。

  • 商業週刊:也是家裡訂的,也是小時候認識世界的管道。內容有點淺。

  • Feedly Pro:用了五年以上的訊息聚合平台,介面簡單易用,訂了數十個部落格+網站,每天必讀!

  • 新頭殼:引人深思的本土媒體

  • New York Times:一方面練英文、一方面想近距離觀察他們的數位化成果,很有收穫

  • Nikkei Asian Review:涵蓋全亞洲且兼具各國地方觀點的高質量刊物,讚!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數位版:每個月跟著探險家深入冒險或討論,畫面+影片很身歷其境

  • 端傳媒:懷著亞洲和平使命的特色媒體,獨到的華人視野,讓我忍不住想一起支持逐夢

 

一起支持《端》成長吧!

端的偉大藍圖

端的偉大藍圖

人生轉換的一個小撇步

別想太多。 

 走進去,走出來 -

這應該是個很容易的動作。

這應該是個不需要賦予太多意義的動作

是轉換嗎?不,就只是個動作。

加入一間公司、成為一個團隊的成員,常是一件讓人興奮的事情。可能會有所經歷、成長,身上多了些體驗,也多結識了些朋友。

人們以為,這是一個不斷累積的過程,但其實每天每小時每分每秒都是新的開始。若說前一刻的歷練能帶給未來的自己什麼,不過是更精準一點點的猜測罷了。

猜測畢竟是無法篤定的,人生的變數是必然的。過多的詮釋可能限縮了重新框架的能力,必須謹記在心的重要自省。

把握每一個當下,往心之所向多走一點點。就這樣,別想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