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不,不如多正面鼓勵

〈記憶傳承者 The Giver〉觀後感 Part II

The Community 為了防止伴隨「愛」而來的嫉妒、仇恨 ,試圖從源頭杜絕「愛」,壓抑情感,建立秩序,創造一個公平、嚴謹的社會。

但我認為,比起直接的限制,用軟性的正面鼓勵,更能達到良好的成效。就如同達賴喇嘛的倡議一般,藉由話語、信仰引導,將人們導向他希冀的方向。

這樣的作法,容許各人有更多的選擇空間, 也讓交流、對話更容易產生,較硬生生的「不」來得更有彈性,更具人性。

 當「不」出現時,即隨附著一價值,隨附著一個判別是非的標準。而每個人一生中最難的事情,莫過於讓他人與自己共享一致的觀念。

因此,選擇正面鼓勵,是在避免易造成他方反感的衝突,用不那麼「逆」的姿勢,去推動、營造、影響,讓你我稍微靠近一點點。

就那麼一點點,我們彼此的生活都將更加幸福。 

 

〈記憶傳承者 The Giver〉觀後感

簡單一句話:很好看,推薦。

電影海報

電影海報

高中時就曾被這本書吸引著,印象中作者花了大半的篇幅在介紹(鋪成)故事中所謂的「社區(The Community)」。直到後半部,才開始進入到這本書的高潮(衝突),相當吊人胃口。

原著

原著

接著,歡迎來到我的「腦補時間」

- The Giver 不會執行 The Receiver 的任務
- 首席長老與 The Giver 共享記憶

從 The Giver 播放釋放(The Release)的片段給 The Receiver 時即可知,The Giver 與 The Receiver 在包容度、理解力上是大不相同的。The Receiver 無法理解父親「釋放」脆弱的嬰兒,雖然 The Giver 說明:「他(父親)不知道。」但對剛(重新)開始感受情緒、獲取回憶的 The Receiver 來說,他接受到的這一切都很強烈,不斷的震盪他的心靈,他難以平復。因此,這時的他,具備了執行這任務的最佳條件。

儘管 The Giver 籌劃了任務,但他無法親自執行,亦即自己闖出邊境。我認為他說「在回憶回來後,留下來幫助他人」是藉口。因為他心裏清楚的了解人的限制,他也知道這環境帶給人們的影響,在各種權衡間,他將難以定奪,他將難以長時間定心的完成對體制造成巨大影響的任務。相較之下,透過特定的傳承,他讓 The Receiver 有了一無反顧的信念,得以堅持到任務的最後。

至於首席長老與 The Giver 共享記憶的部分,這猜測源自於他們之間的對話。他們的對話總讓我有種他們有共同的基礎知識的感覺。即使可能首席長老知道的不如 The Giver 的多,但至少有一部分,足夠到讓她得以管理、領導、辨識潛在危機、避免現狀遭到顛覆等。

Anyway,我喜歡這部片子。

第一份工作:經驗談

為了工作的事情,前後歷時一個多月的時間,心裡也徬徨了好一陣子(洽 The First Job Thing)。

如今大勢底定,有些心得想對當時的我說,也覺得有些經驗可以跟大家分享,所以決定寫下這篇文。

你也許會問,我是否得到了來自 Google 的 offer,或即將前往某家外商,或得到了某個 MA 的機會?沒有,不是。

我選擇的公司,不是那種名字說出來大家就會有個概念的;它在做的事情,也不是一般人熟悉的。不過,它是我現下期望的選擇。

一、讓內心的聲音引領你

我很喜歡 Steve Jobs 的一段話: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簡言之——追求心之所向。這樣的概念與主流的觀點有差異,或也少被鼓勵,因此有必要特別放置在第一點,以突顯其重要性。

在求職的過程中,一定會面臨到許多他人的期望,會遇到一些外界眼中不錯的機會。但所有的方向,其實最終還是得用自己心中的量尺去評判。務必讓自己的每個選擇皆能盡量靠近理想中的目標。

二、專注在最核心的三個目標上

做抉擇時,各種因素摻雜其中,讓我眼花撩亂。不管是薪水、學習機會、自主空間、公司的未來、對社會的價值、對於我的意義等,都是參考指標之一。我曾想過為每個指標賦予不同的權重來做加成,但過多的指標複雜了計算,理性的數字總和無法在情緒上說服自己。

最後,我決定選出三個我最重視的考量:學習與成長的機會及環境、與我個性的適配程度、公司的未來(5 年)發展,依此來選擇。

資源、精力有限,因此必須聚焦,投注在我最重視的項目上,以帶來最大的效用。

三、謹慎地面對選擇

任何一個選擇,儘管乍看多麼渺小,都可能有決定性的影響力。不管是如何調整履歷、赴約時的穿著、應答的內容、尷尬或害羞的提問都是。因此,我們務必謹慎面對各個選擇,依著內心的聲音,參考長遠的目標來做決定。

四、徬徨是常態

我焦慮,不知道如何是好,沒有參考的範例,當然也沒有重來的機會。從送出履歷的那刻起,這感覺就不斷跟隨我,如果你不安,覺得手足無措,那恭喜你。這是正常的,而你必須學著與之共處。

歡迎你深入一個沒有絕對的世界,你得建立自己的立足點,專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得隨時準備改變。

五、不停的準備

你已經整理好厚達二十頁的參考資料,還把目標單位的裡裡外外都 Google 了一遍?很好,繼續做下去。

你的準備,永遠可以進步。別放過任何一個擴充知識的機會,你最不想得到的結果是——早知道我就搜尋某個主題/把某份資料再細細讀過了。 

我們無法預知哪部分不足,只能猜測,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停的準備,讓錯失的機會 盡可能的減少。

經歷了一連串面試,我更加瞭解自己

總的來說,在這一個多月的過程中,我更認識了自己。不論是在準備的時候,或是在面試時,這些與內心、他人的對話,也讓我釐清了些疑問,或也帶來更多的困惑,但不論如何都是好的,這些都是累積。

期待收穫的那一天。希望世人皆能如意尋到歸宿。

 

找尋合適工作的內在意義

我們必須發掘真實的自己,透過不斷的審析,藉以瞭解自己的個性、不足、長處。在此基礎上,我們才知道該展現、刺激或抑制哪部分。緩緩地,一個人將能同時與內、外在連結地更穩,讓人更趨完整。

外在的聲音過於嘈雜、世界過於紛亂、資訊氾濫,似乎讓人無所適從。不過,內在的呼喚,卻是從一而終的。

為了成就意義、為了淑世,我們必須回應心中的渴求,迎向那專屬於各人的呼召。

我從來沒想過,濁水溪社的經歷,會在我兩次面試中被提起,而又在某種層次上激起了共鳴。

看向自己的過往,也許跳躍,但某種價值絕對潛藏其中。可能難以為外人道,也可能一時之間難以辨明,然而,這些模糊的為什麼,將會串起成富有個人特色的意義。

在這所有之前,我們得真誠地對待自己,用心認識、省思,然後才能企及那可貴的自我。

The First Job Thing

I am looking something or someone that can assure me, whether I should accept the job or not. But it's impossible for me to find an answer that have me satisfied, since there's lots of ways to think about these job options.

First thing I need is focus. With limited resoures, time and energy, I need to focus, focus on one specific target. One by one, which would leads me closer and closer to my ultimate goal. No hurry, be patient.

東 - 旅行:盤整與再出發

image 旅行的好,在於「出脫」與「回歸」。

啟程,遠離熟悉的環境,逐漸走陌生的彼方。原本跟隨在身上的,那些臃腫的外在,似乎也隨著路程的蔓延,開始褪去。這是「出脫」的過程。

隨著這過程持續發展,我開始可以用一個更加澄明的心思、更透徹的眼光來看待自己,以及周遭的種種。

image

當心靈沉靜下來,彷彿屏除了所有的干擾,在這時刻,我即「回歸」了最真實的自己。傾聽內心最原始的初衷,讓我得以把這想法再對應到現實中,前後比較、後省思。

image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盤整」的過程,需要定期執行。每隔一段時間,你我都會需要這樣的時候,從心檢視自己,再出發。

Where to go?

這個所謂的熱忱、熱情真的很重要。工作與生活固然要平衡,但工作跟生活其實都是我們日常的一部分,在實際的執行上分離混合也罷,但在心底深處,兩者能不能是結合的?或一體兩面,或是某終極目標的多元組合,不管型態是怎麼樣,心頭上的分隔,很可能帶來不健康的心理。 熱忱是我們向前邁步的原動力,是我們每天精力充沛的泉源。誠然,無法讓每件事情都如規劃中所想,低潮、挫折都是沒有關係,只要我們心裡清楚,所有的經歷都有其意義。更多、更深的意義,透過我們不斷地追求、深化,形成清楚的連帶,點點連成線。巨大的價值,將依此慢慢顯現。

繽紛無比的世界,稀缺的注意力成為各家競逐之所在。若把專注發散,成績少許。若聚焦,什麼都有可能。

若有機會讓怦然心動的時刻,化為更漫長的細水長流。若能讓遠大而不切實際的漫想,有一點點實踐的空間。豈不幸運?豈不該說走就走?